背景:
阅读新闻

放手●调动●评价

[日期:2010-11-10] 来源:教务处  作者: [字体: ]

——导学案的使用策略

教师要努力“放手”

      用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1、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指示反馈——点拨(以问题启发问题)——巩固练习。在这个流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第一,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在上课前备课,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第二,用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教师要善于从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一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教师应该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但并非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串讲。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在高考中的地位告诉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二是告知学生导学案的编制思路,导学案是如何根据教材去设计的,让学生通过预习导学案能更好地在课前了解熟知教材知识。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展示预习成果。在预习课上,教师应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分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展示准备,但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展示。

    学生拿到学案后根据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习目标、重难点进行预习,然后根据导学案过程有层次地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预习时,用红色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板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合作学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知识的生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是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生成则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

  1、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课中和课后的知识生成?

课堂因激扬生命而美丽,教学因问题生成而精彩。课堂要想不断有动态生成的精彩,就需要有高质量的预设。另外,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下、在同伴的点评质疑中,才会有新的创造、新的生成。

知识的生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是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生成则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教师应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对抗质疑,此时,学生的思路比较开阔,针对同一个话题,能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在这种课堂气氛中一般更能有新的生成。所以,我认为知识的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调动学生,创设环境,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对抗质疑。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针对同一个话题学生之间产生对抗质疑,虽然许多问题可以在对抗质疑中解决,但还是有某些难题可能得不到最佳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集体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表意见,寻求最佳答案。

    我认为,课后更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多学科综合型探讨。大家知道,某些社会问题如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学生单纯利用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是很难得出有效方法的。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闲余时间,从政治、生物和化学等对学科多角度进行合作探讨。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解决在课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将课后预科中有效整合,从中培养综合性、创新性思维方法。

    课后的知识生成还可以通过科研小组,即兴趣小组来实现,通过不同课题的研究,来实现知识的深化拓展。

恰当处理练习强度

  我认为这里的“强度”应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导学案应该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能,体现为“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

   1、如果导学案的练习强度不够,是否要补充练习?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

导学案中有当堂检测,一般情况下,学案的强度是够的。如果是重点或难点章节,可以在反馈课上,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加强训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练习的形式、竞赛的形式、演讲的形式······可以由教师主导,因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测试。

    如果教师觉得强度不够的话,补充练习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设置练习量。我校是通过导学练的方式进行的,有周导学练和月导学练,采用检测考试的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导学练的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设计,重在巩固、完善。

我认为这里的“强度”应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导学案应该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能,体现为 “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

   自研课有自研检效,展示课有同步演练、当堂反馈,当日有巩固分层导练,阶段有单元检效性训练,月度有综合性测试。一切训练均在课程规划中,并自然形成质量预控体系。训练切不可随性、随意。

导学案要“双批双改”

  导学案的二次批改环节就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纠错及导学案的完善情况,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学生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掉,并在导学案上写出来。

  1、导学案中有反馈部分,需要任课教师最后收集起来,去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由于时间较紧与学生能力程度不同,很多学生只完成简单题,对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有空白现象。那么,反馈部分如何有效落实?

反馈部分一般要重基础,对于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设计相对要少一点,如果学生有空白现象,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导学案,来不及思考的问题在课下要与对子探讨交流。依靠组的作用完善、消化、整理导学案。

在反馈时,根据内容和题目不同,要适当规定各级学生应做的题目,并鼓励学生多做。老师此时的鼓励很重要,同时给孩子树立信心,保证在规定的题目内完成就得满分。然后,在附加一定的分数,鼓励学生自然进步。

导学案的二次批改环节就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纠错及导学案的完善情况,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学生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掉,并在导学案上写出来。

2、导学案何时批改?二次批改老师做什么?

导学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学生完成导学案后由学科班长收齐上交,教师第一次批阅,了解学情并确定重点展示内容。待展示过后,学生要在课下整理落实,订正完成后收齐上交,教师第二次批阅。

二次批改教师要针对学生对导学案补充完善情况加以了解和评价,教师要尤其针对学生在预习阶段出错的题目进行批阅,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二次批改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做题方法技巧的指导,对于解题方法和规律要及时补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