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推荐][图片]恶搞语文课

[日期:2010-11-14] 来源:  作者:薛玉海 [字体: ]

恶搞语文课

 

      陈老师是位德高望重、教艺精湛、风格独特的语文教师,远远的听学生的课堂问候,我们就知道是陈老师在上课。平常我们上课一般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再见”,学生回“老师好”、 “老师再见”,而陈老师上课学生们则会高喊“陈老师好”、“陈老师再见”;陈老师在课上称“同学们”为“孩子们”,非常亲切。

      当然我们不会满足于远远的听“陈老师好”,有空了我们就去听课。有一次去听陈老师讲作文,有不少内容与政治课有关,我饶有兴趣的听语文课是怎么讲的,可陈老师每每称“政治课怎么样怎么样”、“薛老师在这里”之类的话,引出了学生们的笑声,并回头看看我的反应。偏偏我是个不好出风头的人,很不习惯比较高的“点击率”、“回头率”,更不幸的是,我还是一个心胸狭窄、有仇就报的人,当时就想:常说“哑子必报”,我“呆子”也不能落到“哑子”后面去!得找个机会 “修理修理”陈老师。

      报仇的时机很快就来了!一周后我也在这个班上公开课,本来是一节极普通的级部公开课,同组的两位老师听听就行了,结果一下子来了一二十位,把后面的座位都坐满了,可谓是“座无虚席”,要命的是两位校长、两位主任也来了,学生有点紧张,而我则有点“人来疯”,按照惯例“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坐下”后,我说:今天很荣幸,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块上课,同学们也很有礼貌,一声响亮的“老师好”是对所有来听课的老师的问候,下面我们之间再问候一下,既然是“我们之间”,在问候的时候要带出老师的姓来,比如说“陈老师好”,同学们笑了,好像觉得今天我有点反常,一声“老师好”比刚才的“老师好”喊的更响亮,情绪更饱满,紧张的心情舒缓了不少。接下来我说:“孩子们” (陈老师的标准用语),今天这节语文课(“语文课这三个字我有意说的慢了些、清楚些,力求让每位师生听清,学生们一愣,咦了一声)“很容易难讲”(陈老师的标准用语),我们继续进行作文训练,(我在黑板上板书“作文”两字,学生们莫名其妙),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作文的类型,请同学们(本来想说“孩子们”,可一出口还是“同学们”。)回顾一下,按照命题形式,作文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开始回过点味来,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无灵犀点不通”,七嘴八舌的说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经典的命题作文开始训练,(我在“作文”前面又板书二字,连成“命题作文”),题目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前已板书好)。

    要写好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你对“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成:

 

      审题后我让学生说说各自的写作思路,当然这需要一个酝酿思考的过程,如果时间充裕,好好展开,然后再与教材思路作比较,倒不失为一条处理教材的好方式,但我这一环节仅仅是“牌语文课而已,在设计时就没有打算多给学生预留时间,提问了三个学生后,我把话题一转,听说你们政治课中也有一篇“学生作文”,我们翻开来看看他是怎样构思的?主要是看框题与目题之间的关系。师生探讨后形成如下共识:

 

      这段“恶搞”从内容上看并非随心所欲,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博大精深”这个词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因而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所以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把“博大精深”这个词理解得“博大精深”些;本框的框题(中心、主题)与目题(表现)之间似乎不相干,有的学生到高中毕业都领会不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次课力求不再让学生囫囵吞枣;再者,这三个表现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列的成分多些,所以我一直都没有找到好的过渡方法,因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然后再分块理解,这样可以使整堂课的过渡更自然些。

     我自号“政治呆子”,为人处事很呆,总想掩饰自己的缺点,“脱呆换骨”,所以课上的不正经,让你们见笑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