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这 里 不 萧 条——评王伟老师的课

[日期:2011-04-21] 来源:政治呆子WANG的博客  作者:薛玉海 [字体: ]

有思想,有情趣

这 里 不 萧 条

 

——评王伟老师的课

最近有幸听了王伟老师的两节历史课,受益匪浅,忍不住评一评,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310,听了一节《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给我的突出感觉是这是一节有思想深度的课,这对一位年轻教师来说,十分难得。她讲中国的经济时,目光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把中国放在整个国际背景下来讲,说到乾隆,让学生想想华盛顿,有着广阔的国际大视野,这种中西对比贯穿课堂始终,既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精致和成就,又让我们体验到它与西方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竞争时的不足与无奈,给人以思想上的冲击和启迪。

她把我们引向了“古代”,又不忘把我们拉回“当代”,在课堂结尾处,先出示材料,2000年都江堰和青城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然后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及对我们后人的启示。整堂课她让我们乘着思想的翅膀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

421,我又听了王老师一节《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听课过程中随手记下一下几条:1、在讲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时,播放了一段介绍大萧条的视频,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经济危机的情形,效率高,效果好,印象深。2、在学习新政措施时,把学生分成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四个组进行探究,随后让小组代表在讲台上展示探究成果,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新颖、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教师的点评及时、准确、清晰,既以鼓励、表扬为主,同时又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分寸拿捏的十分到位。4、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教给学生评价方法,在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5、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思考,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6、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分析新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这一拓展非常好。实际上罗斯福新政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当前应对金融危机都有启发意义,需要认真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和教训,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如果时间充足、学生基础较好,这里可挖掘、升华的东西不少。

两点可以讨论的问题(当然纯属外行话,仅仅供参考,只是说明我认真听课了):1、本节课的课题是《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详有略,重点(罗斯福新政)突出,但简略处(大萧条)似乎过简,一段视频、一个学生的回答,感觉太单薄了些,还需要概括和提炼,让学生真正明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美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接下来不妨问问学生: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怎么办?罗斯福总统是怎么做的?他哪一点做的好,哪一点做的不好?等等。我觉得分析好“大萧条”对理解和评价“罗斯福新政”非常重要。2、在合作探究时,可适当提供些课外素材,如果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课前搜集一些相关素材,防止学生仅仅是念教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打转转,缺乏应有的广度、高度和深度,这是在合作探究中常遇到的问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