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上午第三节,化学学科组织大组公开课,由韩锋老师执教《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一节,化学组全体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化学组各位老师对该课给予了高度肯定,韩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三维目标的实施上也稳扎稳打,教学效果非常好!
一、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韩锋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制订全面、具体、适宜,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制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全面落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生生、师生的交流、类比迁移等方式建构知识,在过程中内化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堂的教学手段都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二、评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课前的学案引导、课上的实验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学习 。
3、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三、教学设计(三大亮点)
1、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指提供学习资源以唤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的一种学习方法。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
2、情景生活化: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蕴藏着化学奥秘。让学生体验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很自然的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实现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问题驱动、实验探究:本节课在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处理上处处体现了韩老师匠心独具和深厚而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首先活动一:引导学生根据比例模型,自己动手拼插乙醇的球棍模型。这样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说教要好。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未剥夺学生探索的乐趣!接下来又设计了活动二:观察乙醇,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其物理性质。这样的处理虽普通却渗透了新课标的精神!值得推广学习!活动三:分组实验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通过钠能与水反应,是否也能与乙醇反应问题驱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或通过独立思考,做实验探究,并由钠的保存方式顺理成章地学生就理解了钠反应出的氢气只能是乙醇中的氧氢键断裂。接下来趁热打铁由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整个学习过程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活动四:分组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处理方式也是可圈可点!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亲身感受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效果
总体上看本节课各环节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课堂的学生活动时间达13分钟,举手课堂中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受益面大,小组的学生协作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设计巧妙,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融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这节课板书设计科学合理,简洁、重点突出、条理性强。其次,教师的普通话准确清楚,语言严谨规范!最后,举止从容,态度热情,师生情感融洽。
六、一点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同时课堂的魅力源于它的不可控,及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很重要的一点,还要本着因材施教的精神!咱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情,采取小步子低梯度,让学生蹦蹦就够得着!设计的问题和活动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越接近,就越易于掌握!比如,在做分组实验时有两个很突出的问题,1、基本操作不过关,错误做法很多,具有普遍性!2、不知道如何验证氢气!本节课韩老师若将实验细节及时纠正和稍加讲解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