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2011年10月20日,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教学能手评选在德州第二中学阶梯教室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高水平的听课,这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高级别的听课活动,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共听了10位参评选手的课堂教学,虽然没有完全听完这些选手的课,仅从听过的这些老师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就让我折服,他们各有各的优点,让我在这两天的学习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下面对听课情况作一下简要的总结。
一、参赛教师都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在这次讲课比赛中,参赛选手都充分展示出了自己过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自己独特的风采,在我所听过的10位教师中,年龄大多都集中在30岁左右,形象气质佳,上课理念新,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有好几位教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态的自然与过程的流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课堂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一开始课的导入,在学生的游戏与实验交流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过渡自然,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教师课堂语言音质优雅,能够灵活的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值得学习。
二、课件的制作更加突出了实用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它使课堂更生动,课堂容量更大,学生参与程度更高,极大的促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引起重视。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评选中课件更加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甚至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也用课件展示,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一些动手动脑的实验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但是,在这次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参评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显得不再像原来一样的重视,在制作中少了一些艳丽,多了一些实用,多数教师的课件制作的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在教学的重难点突破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内容上、为了增大课容量一些反馈练习的展示上利用了课件,凡是能通过实验、学生的亲身感受得到的东西,尽量不用课件去展示,比如在这次听课中也有个别教师对于学生可以直接动手做的实验用课件进行展示,这是不易提倡的,这也是我们以后课堂教学中留意的问题,从听课中得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不要把课件看的很重,要害在于它的实用。
三、听课感想
听课中感想颇多。课堂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是不容自己选择的,这对于我们优质课、公开课等已经是个明确的导向。
讲课的课题是《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三个课题都是比较经典的也不易发挥。教师所用仪器都是常规仪器。如《弹力》中就是弹簧、刻度尺、铁架台,《摩擦力》中就是弹簧秤、长木板、木块、砝码,《力的合成与分解》木板、白纸、橡皮条、弹簧秤。参赛教师还是竭尽其所能,对于每一环节、甚至每一句话进行提炼、创新。当然也有个别教师的课听起来平平淡淡了无新意,缺少激情。
别人的失误就是我们的经验,别人的成功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有个老师讲的是《摩擦力》一节,布置学生拿牙刷在手上拉,问有什么感觉,本意是让学生感受摩擦现象。结果是学生齐声回答“痒痒”,结果会场一片哗然。这就反映了该教师没有备好学生,或者说试讲次数少。当然也许是老师有意识要得到这个结果,来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的。真是这样的话也不错,那要看教师应对突发事件的掌控能力。结果是该教师没有抓住这个事件来发挥利用。
教师的课堂授课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很难上出完全一样的课。起码授课的对象是在变化的。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很好的驾驭教材、驾驭学生以及应对突发事项的能力。教师应该热爱课堂、热爱学生才能从容应对课堂。
总体来说本次讲课水平是比较高的。以两位教师为例,如泰安二中王光儒老师课堂结构设计不错,新授知识都是以思考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导向性。语言幽默,有激情,亲和力强。课件材料趣味性强。最后总结言简意赅,重难点一目了然。
四、对以后工作启发
1.在非毕业班大力倡导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以适应目前新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充分挖掘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不要再留恋老的教学方式了。
2.老师外出听课时可购买录像光碟。现在各科课时都很紧张,不能派出过多的老师亲临现场。这样,其他的老师可以在家机动灵活的观看录像,并同时由外出教师主持进行相关的集体教研活动。当然对学校而言也是搜集教学资源的好举措。
3.本次观摩课,绝大多数教师讲不完,个别教师提前讲完没事干。就像是跳远害怕踩线,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要么提前起跳,要么踩线。这就警示我们对出示公开课的老师应进行相应的训练,以及如何制定的应对措施。
4.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纵观各位老师的导入各有千秋;对于课堂结构我们可能感到没有多少值得研究的地方,但是优秀教师做来却是百花齐放。
上条说的是课堂的结束,本条说的是开始和中间过程。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或者说有一定数量的录像课,我们是否将他们的课解剖开,把他们的开头、中间过程、结束部分进行对照比较。如果这样做了,教师会有很大发现的。
5.作为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一定要拿出不同于他人的、能让评委睁大眼睛的亮点,而且还要建立在没有硬伤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经典的课加上一个亮点可能就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要是出现一个硬伤,其他部分处理的再好,该老师也只能进入平衡人群了。所以我们在以后准备公开课时要注意创新,同时避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