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早上6:30,因为天还没大亮,又有一丝微风,真是春寒料峭。在学校副校长张庆军同志和高三级部主任杨令武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到济南参加了高考二轮复习复习研讨会,地点在省工会干部培训中心,培训时间为一天。9:00到达,杨主任报到以后,我们分头进入会场,聆听专家的报告。由于教室没有暖气,济南的春天也透着寒意,200多人的教室非常冷,但随着专家报告的深入,感觉收获很大,教学中的疑问逐步解开,浓浓的学习氛围,200多人的教室鸦雀无声,只有专家的讲解声,暖暖的学习心情让自己忘掉了寒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但还觉得不够,回来自己总结一下,整理一下思绪,就昨天学习总结如下:
一、对近5年山东高考物理试题的分析对比
1、选择题五年考点汇总
年份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007年 |
平衡问题 |
超失重 |
交流电 |
静电场 |
图像问题 |
电磁感应 |
天体 | |
2008年 |
平衡问题 |
图像问题 |
天体 |
超失重 |
交流电 |
静电场 |
电磁感应 | |
2009年 |
平衡问题 |
图像问题 |
天体 |
交流电 |
静电场 |
电磁感应 |
能量问题 | |
2010年 |
图像问题 |
平衡问题 |
天体 |
交流电 |
静电场 |
电磁感应 |
能量问题 | |
2011年 |
物理学史 |
天体 |
落体上抛 |
平衡问题 |
交流电 |
静电场 |
电磁感应 图像问题 |
(1)选择题几个考点
考点1:利用平衡条件分析受力或计算未知力
考查特点:通常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受力分析的整体法与隔离法、摩擦力与弹力的特点等相结合,难度相对较低,考查方式更趋细致具体。
热点词:系统、角度、弹簧
考点2:运动图像及相关知识
命题特点:多运动过程,图像多元(v—t、x—t、a—t、f—t、E—t等),涉及对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的考查,涉及力与运动关系的简单应用
直线——曲线;单元——多元,考查全面,方式灵活,要求提高。
考点3: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
命题特点:多以实际卫星为背景,通常涉及不同卫星或不同轨道之间的分析对比,四个选项分别从不同角度设问——速度、角速度、加速度、轨道半径、轨道平面、能量等,定性分析为主,难度降低,覆盖面扩大。
演变趋势:环绕模型——变轨模型;圆轨道——椭圆轨道;定量计算——定性判断
考点4: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或功能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命题特点: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涉及牛顿运动定律与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与24题具有互补性,对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提高,通常涉及定量计算或推导。
演变趋势: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综合性提高,覆盖面扩大。考查方式、综合格局及难度变化较大。
考点5:交流电
〖命题特点〗以变压器问题、交变电流的图像、描述交流电的物理量为考查热点。以定性判断为主,一般不涉及复杂运算,难度较低。
〖演变趋势〗对变压器问题及交流电路的考查趋向深入,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更加密切,考查方式及难度相对稳定。
考点6:电场性质及相关物理量
〖命题特点〗以点电荷或电场线的分布情况为背景;涉及场强大小及电势高低的判断,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关系的应用;一般不与力学部分做过多综合。
〖演变趋势〗电场的复杂性增加,考查方式及难度相对稳定。
考点7:电磁感应综合问题
〖命题特点〗以导体杆平动切割磁感线为背景,涉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安培力及磁通量的相关计算或判断,可与直流电路或力学知识进行适当综合。
〖演变趋势〗通过改变线框形状、增加导体杆数量及磁场分布的复杂性增加试题难度,综合格局不断变化。
命题点8:物理学史知识
命题特点:选取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典型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这些学史中所包含的艰辛探索、研究方法、创造性思想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增考点,不一定具有连续性。
(2)选择题考查特点
命题点稳中有变,在内容上精选考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侧重于对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以模块内综合为主,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非计算型选择题为主或只涉及简单的数学计算,四个选项大多从不同角度设问(以非矛盾选项为主),难度适中。7道题中多选题的数量逐年递增,10年、11年多选与单选的比例均为6:1,也造成了试卷难度的整体提升。
年份 |
多选题数量 |
两项 |
三项 |
四项 |
07年 |
3 |
3 |
0 |
0 |
08年 |
4 |
3 |
1 |
0 |
09年 |
5 |
4 |
1 |
0 |
10年 |
6 |
5 |
1 |
0 |
11年 |
6 |
6 |
0 |
0 |
(3)选择题应对举措
在高考中,物理选择题所占的比重不小,总分89分(各省分值不同),选择题为28分,且大多为基础性的题目,以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主,数学运算要求较低,所以想要得高分,选择题上必须做到“又好又快”,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复习过程中既要讲方法,又要讲技巧。
2、(1)实验题五年高考汇总
年份及题号 |
考察点 |
2007年23题 |
电阻的测量(滑动变阻器):仪器选取、实物连接和实验方案设计等 |
2008年23题 |
电阻测量(磁敏电阻):实验原理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图像数据分析等 |
2009年23⑴⑵题 |
⑴力的合成:实验操作的考察;⑵电学实验:图像绘制及分析,原理图设计等 |
2010年23⑴⑵题 |
⑴牛顿第二定律:误差分析、实验方案对比;⑵多用电表的应用及电路故障的排除 |
2011年23⑴⑵题 |
⑴动摩擦因数测定;牛顿运动定律应用及误差分析;⑵电学:图像绘制及方案的比较 |
(2)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考查特点
自09年开始,实验题采用一力一电的组合方式,本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考查原则,一改以往再现课本实验的考查方式,以探究类、拓展类、设计类实验为考查重点,与课本实验相关但又有所不同,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器材选择、原理理解、电路设计、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案评价等,呈现出“力学实验生活化,电学实验实用化”的考查特点.
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考查特点
(1)实验内容选材广泛,不再局限于大纲规定的分组实验;
(2)实验类别形式多样——除了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测量类实验和验证性学生实验等传统实验类别外,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体现新课改要求的实验类别正大量涌现。
(3)对教材上学生实验的考查多以新的形式呈现
(4)重视对非热点实验的考查
(5)重视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用图象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或从图象中获取相关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是高考非常关注的重点。各地物理高考实验试题中几乎都有涉及物理图象问题,而且还作为试题的难点之一,赋分较高。
(6)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重视体现实验素养的考查。
(3)高考对实验能力的具体要求
理解实验原理,控制实验条件的能力——知道实验的基本事实(目的、装置、过程及结论),理解实验原理、制定主要实验步骤的依据及实验结果的意义,能根据实验原理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等。
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能妥善安装装置,知道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能根据实验的不同要求选择仪器,知道中学物理实验常规,懂得安全规则,了解操作规程,能安装设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有序操作,并能妥善处理实验中的偶然事故等。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会合理设计数据记录表,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分析比较复杂的实验,将其操作过程分解为几组简单的操作过程,会应用函数式、图像法等数学手段,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会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和常见故障,能对实验方案和结果进行评估反思,具有对结果进行质疑、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能发现、提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等。
运用已学知识,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比较法、替代法、补偿法、微小量积累法、物理量的变换、各种近似处理等),掌握通用的操作技能、方法,具有从事实验研究的一般素质,能按要求设计新实验或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某种设想,进行科学探究等。
(4)应对举措
立足基础,复习好《说明》中每一个规定的实验,以不变应万变
稳中求变,在复习好每一个《说明》中规定实验的基础上注意“三个拓展”——实验器材的拓展、方案原理的拓展、数据处理方法的拓展。
设计性实验复习要注重实验方法的总结,同时突出设计思维过程的建构,努力提高实验综合能力。
实验复习不能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或高三突击。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明显提高——怎么做?为什么?还能怎么做或做什么?
(5)实验复习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注新器材的使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物理实验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传感器、数码相机、DIS的使用,给高中物理实验带来了新的变化,新课程高考试题在这些方面必定会有所体现。
关注体验性题目,重视物理学与生活联系。
关注重要的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
关注物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
3、(1)计算题五年考点汇总
年份及题号 |
考察点 |
2007年 24、25题 |
24题:单物体多过程; 25题:以质谱仪为背景,考察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偏转问题 |
2008年 24、25题 |
24题:单物体多过程; 25题:交变电磁场控制的带电粒子多过程问题 |
2009年 24、25题 |
24题:多物体多过程; 25题:带电粒子在分立电磁场中的运动以及极值问题分析 |
2010年 24、25题 |
24题:多物体的相遇问题; 25题:以回旋加速器为背景的加速和偏转问题 |
2011年 24、25题 |
24题:以滑板和滑块为背景的相对运动问题; 25题:带电粒子在多段分立场中的运动 |
(2)力学计算题考查特点
多物体、多过程——三种重要运动形式的组合、两大解题方法的应用;
探究性——设置不确定因素以考查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思维品质;
侧重数字计算,难度提高。
单物体多过程——多物体多过程,物理过程更加复杂,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
(3)电磁学计算题考查特点
组合场或交变场问题,多以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示波管、速度选择器等为背景,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加速偏转运动或周期性运动,体现运动的多元性及多样性;以文字运算为主,一般不与力学部分进行过多综合。
对应用数学表述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且更加全面;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复杂性有所增加;结论表述方式呈多元化趋势且带有开放性。
(4)应对举措
审题指导——慢审快做与辅助手段的运用
规范答题指导——规范答题与有问必答
数学运算指导——把会做的题完整做对
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题型专项训练和能力专项训练
4、(1)选考题五年高考汇总
年份 |
题号及考察点 | ||
36题(选修3—3) |
37题(选修3—4) |
38题(选修3—5) | |
2007年 |
微观量的估算,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 |
机械波的描述,振动图像的绘制 |
物理学史,三种射线的特性及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
2008年 |
气体实验定律,压强的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 |
物理光学的相关知识,光的折射,光路图的绘制 |
能级跃迁,结合v—t图像对动量守恒定律 |
2009年 |
气体实验定律,压强的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 |
机械波的描述,波动图像的绘制,全反射 |
核反应方程,质量亏损,动量守恒定律 |
2010年 |
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
机械波的描述,振动图像的绘制,全反射及光的折射 |
能级跃迁,动量守恒定律 |
2011年 |
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气体实验定律及热力学第一定律 |
机械波的描述,全反射及光的折射 |
核反应方程,半衰期,动量守恒定律 |
(2)选修3—3考查特点
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气体状态变化为背景命题,题目涉及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细节问题。解答方式涉及数学计算、定性分析和文字表述。一般不与力学部分相综合。
多过程问题与变质量问题交替考查(定质量单过程、定质量多过程、变质量单过程),考点有所发散,难度保持稳定,在备考时能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要加以注意,同时分子动理论作为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忽视。
(3)选修3—4考查特点
考点相对固定,内容涉及两图像、一方程、一定律,对几何作图及图像运用要求较高 ——识图、用图、做图。
采用组合式试题增大覆盖面,对机械振动部分的两类图像(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要求较高。几何光学部分要求较低。
(4)选修3—5考查特点
整体呈现“抓主干带细节”的考查特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原子能级跃迁、能级公式;核反应方程、质量亏损与核能;碰撞问题中的动量守恒定律等。
对原子物理与核物理部分的考查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且交替命题,难度不高但得分不易;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综合性降低,但过程的复杂性提高,呈现多物体、多过程的特点,且设问方式带有开放性。
(5)应对举措
抓主干,控难度,注意三轮回归。
重视对文字表述能力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根据自身实际对答题次序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对2011年山东省考试说明的分析思考
1、近几年山东省考试说明的演变与调整
07年出台课改实验区考试大纲,对“实验探究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对“考试内容与要求”进行了较大调整——数量减少,要求降低,各实验区在此基础上出台本省考试说明,对教学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09年对大纲进行了微调——能力要求、知识点;
10年出台调整意见:减降工作的落脚点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键是如何把教学引向有意义的学习;高中学段学科教学内容偏多与课时紧张的矛盾日渐突显,减降工作势在必行。
11年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要求和部分知识点进行调整和补充:实验能力——六“能”三“会”两“评价”;模块3—3:新增“饱和蒸汽、未饱和蒸汽和饱和蒸汽压”及“相对湿度”。
2、能力要求:五显二隐两层次
• (1)五种基本能力:
•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
• 实验能力:能独立地完成表1、表2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六“能”三“会”两“评价”。
2011年《说明》对实验能力要求仍然是6“能”3“会”
能独立完成 |
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实验 |
能明确 |
实验目的 |
能理解 |
实验原理和方法 |
能控制 |
实验条件 |
会使用 |
仪器 |
会观察、分析 |
实验现象 |
会记录、处理 (能力) |
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 行分析和评价 |
能发现(探究) |
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
能运用(能力) |
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
两种隐性能力
• 探究能力——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 独立获取、处理信息能力——要求考生能正确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各科中文字、符号、图像(图表)、公式、模型等准确表达相关的科学信息;能鉴别和筛选试题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正确建立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用于解答问题;能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或科学实验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储存或应用。
(2)北京2011年考试说明“能力要求”
• 基础层次: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
• 较高层次:应用能力、探究能力
• 探究能力是指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 通过阅读和观察,获取新知识、新方法。
• 从新颖的物理情景中发现物理问题,提出研究思路或解决方案,构建适当的简化模型,并应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
• 依据已有的资源,设计简单实验,组合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步骤,探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 对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做出解释和评价,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3、考试内容与要求
• 必考部分:
• 力学:五大主题,14个Ⅱ级(理解和应用)知识点,8个Ⅰ级(了解和认识)知识点;
• 电学:五大主题,12个Ⅱ级知识点,25个Ⅰ级知识点;
• 单位制和实验:两大主题,12种基本仪器,11个分组实验(力学6个,电学5个)
• 选考部分:
• 模块3—3:五大主题,15个Ⅰ级知识点,1个分组实验;
• 模块3—4:五大主题,4个Ⅱ级知识点,16个Ⅰ级知识点,3个分组实验;
• 模块3—5:四大主题,1个Ⅱ级知识点,9个Ⅰ级知识点,1个分组实验。
近两年高考对各部分知识点的覆盖情况
• 10年:全卷考查的知识覆盖了《考试说明》中必考部分的全部12个主题及选考部分的12个主题中的7个主题。必考内容中涉及到48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共26个)考查了26个,Ⅰ级知识点(共33个)考查了22个】,占59个必考知识点的81%。选考内容中涉及到18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共5个)考查了5个,Ⅰ级知识点(共37个)考查了13个】,占42个选考知识点的43%。这些知识点都是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和与大学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力电部分考查比例为:力学40分,占45%;电学33分,占37%,这与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的比例是一致的。
• 11年:全卷考查的知识覆盖了《考试说明》中 必考部分的全部 12 个主题及选考部分 12 个主题中的 8 个 。必考内容中涉及到 45 个知识点【 Ⅱ 级知识点考查了 26 个, Ⅰ 级知识点考查了 19 个】,占 59 个必考知识点的 76 %。选考内容中涉及到 20 个知识点【 Ⅱ 级知识点考查了 5 个, Ⅰ 级知识点(共 39 个)考查了 15 个】,占 44 个选考知识点的 45 %。各部分知识的考查比例为:力学 37 分,占 42 %;电学 36 分,占 40 %;选修 3-3 、 3-4 、 3-5 三个模块各占 8 分,这与大纲和教材中各部分的内容比例相一致 。这些都是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主干知识,是考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且与大学的学习密切相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对2011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与思考
• 1.对选择题中的部分命题点进行调整或重组整合,高考命题从“平稳过渡”转为“稳中有变”。如:16题,新增对物理学史知识的考查;18题,竖直上抛运动与功能关系的组合;22题,电磁感应现象与运动图像的组合等。
• 2.实验题探究性增强,对实验素养的考查更加全面具体,涉及考试说明中新调整的内容,部分考生一时无法适应。如23题电学实验题中对实验电路的分析评价。
• 3.能力立意的特点更加明显,更加注重对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如:18题、19、22题。
• 4.计算题难度增加,物理过程更加复杂多样,计算量大,能力要求高。如:24题,首次真正涉及对板块问题的考查,试题涉及两个物体、四个过程、三种不同的运动形式,15分的试题包含12个重要表达式;25题,从四个不同角度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18分的试题涉及16个重要表达式,对综合分析能力、数学计算能力以及几何作图能力的要求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5.选考部分继续体现“抓主干带细节”的命题风格,考查面更加宽泛。如3—3模块的试题首次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非主干知识。
启示:
• 总体而言,2011年山东物理高考试题呈现出“变(考点微调)、细(知识点)、难(计算题)、活(考查方式)、高(能力要求)”的命题特点,应引起重视。
• 题型功能各有侧重:计算题以突出重点、考查能力为主—稳;实验题以体现课改特色为主—新;选择题以增大覆盖面、发挥调节作用为主—变。
四、2012年高考物理命题推测:
1、省教育厅同时表示,《考试说明》分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基本能力等部分,每部分由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组成,是我省高考自行命题的基本依据。《考试说明》以教育部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省的高中教学实际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制订的。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考试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力求在2011年高考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体现我省的教育教学实际。因此,2012年高考考试内容将继续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相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考试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不出错、不超纲已经成为命题的基本原则(不超纲,不疑似超纲),杜绝偏、怪题,适当注重数学方法、技巧已经达成共识。
这给我们的复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复习中就是要提倡回归教材、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就是要重视基本方法的运用,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就是要瞄准低档--准高档题,多动脑筋、陈题翻新(成题改编唱主角),举一反三、多题归一的通过训练让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易错、易混淆问题。
②实验题的考查依然会坚持考查全面(知识和技能)的原则,但考查和设问的层次可能会更加丰富、更有梯度,以增加对不同层次考生的区分度。实验题源于教材,改造创新的方向不会发生变化。(个人认为:电学为主力学为辅的实验命题可能性较大)
③近年高考中以下几种能力的考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语言(包括学科语言,比如文字、图表、公式)表达能力;识图看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2、2012年高考命题的变数所在?
(1)考点重组
(2)难度调整
(3)范围扩大
(4)向全国新课标卷过渡
(5)适度关注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特点
五、2012年高考物理备考报告
1、山东省当前高考政策及形势分析
2010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改革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2011年山东省高考从考试内容、命题形式到录取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以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就目前形势分析,教育厅(政策)与考试院(执行)存在不一致性。
2011教育工作会议,确定高考难度降低,而2011高考难度偏高,不能达到预期。
考试院想用全国课标卷(责任、改变现状格局),教育厅(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拍脑袋政策)
结论:2012年的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在布分点、命题背景、物理过程及模型的设计上应会有所调整。
2、2011高考题解读及命题动向分析
(1)选择题在前四年里保持稳定的4力3电,11年变为3力3电一学史,命题点保持不变的是:受力分析与物体平衡、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电场的性质、交变电流、这四个点,较小变化的是电磁感应,较大变化的是直线运动功和能、物理学史。
(2)实验题试题离教材越来越远,对实验素养的考查更加全面,对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利用图像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能力及创新和迁移能力提高。从电学实验“独霸天下”到力、电实验“平分秋色”,整体——局部,主流——非主流,呈现出“力学实验生活化,电学实验实用化”的考查特点。
(3)计算题力学中的多物体多过程问题,考察有所深入。对应用数学表述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且更加全面;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复杂性有所增加;结论表述方式呈多元化趋势且带有开放性。
(4)选考部分:面扩大,难度降低。
3、当前复习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复习目标定位不准,复习效果不佳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分追求题目的一步到位,甚至出现一步越位的现象,将学生引入学习误区,本末倒置。有的甚至认为,难度上不去,就意味着教师水平不高,课堂效率不高,严重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做的结果,削弱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忽视了对物理基本解题方法的归纳、指导和训练,没有对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深刻体悟,单元知识整合不到位,后续复习成绩的提升受到极大的制约。
(2)、教学计划执行不力,教学随意性大
总体来说,各校计划安排都是比较合理的,但有些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过多过难、学校临时安排阶段考试等),导致教学计划不能落实,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或过快、或过慢。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单元章节的复习无稳定的程序,随意性太大,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复习的节拍。
(3)、导学案编制不尽如人意,质量良莠不齐
预习案中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设计单调无创意,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或问题的设计不够恰当,仅仅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简单罗列,是对新授课内容的机械重复,体现不出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建构。学生自主预习案完成后,课堂上教师对双基的复习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不清楚该再讲些什么,往往导致课堂效益低下。课堂探究案中所选例题典型性不够,代表性不强,母题的意味不浓。对题目类型的梳理不够科学 ,过于勉强,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基本解题方法的掌握。练习题的选取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难易度把握不准,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体现不出分类要求。
(4)、对高考难度拿捏不准,对学情缺少把握
两个极端:一是过。表现为对个别知识点挖得过深、过难,导致学生产生新的不必要的困惑。再就是所选题目过于繁、难、偏、怪,造成对学生精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甚至产生挫折感。二是不及。把复习课上成压缩的新授课,没有思维含量,重点不突出,疑点不清楚,难点一带而过,学生期待的不讲,学生明白的大讲,讲不到点子上,引不起学生共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就是课堂表现松垮,一节课慢慢悠悠处理了一两个题,大多数学生处于思维的等待中。两种倾向表现不同,其实质一样,都是因为对高考试题缺乏研究,对学生认知缺乏了解。
(5)、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处理不当
一是包办代替,主要表现:知识网络的构建往往不是由学生在透彻理解单元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领悟独立构建,而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这样的知识结构无论多么完备和精细,由于不是学生所感所悟而得,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因而没有多大价值。对典例的处理,教师按照已经熟知的正确的解题过程完完整整讲到底,学生的思维障碍得不到充分暴露,学生听得很明白,但难以形成能力,思想方法也难以灵活迁移。教师对题目的分析过程用力不足,对解题的要点缺少点化,整个思维过程被大大压缩,长此以往,学生对物理的感觉就是: 听起来得明白,做起来糊涂。对解题方法的总结,不是让学生通过对典例的体悟,独立升华生成解题方法的一般概括,而是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印象不深。一节课结束之前,不给学生留下小结的时间,知识得不到梳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是放任自流,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要求,让学生信马由缰的“自主”,“合作”,课堂松散,思维强度小,教师随意,学生茫然,教师的点拨深化引导作用无从体现,课堂效益差。
(6)、课堂教学设计不够精细,教学效率低下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提问缺少精心设计。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物理问题。有的教师上课问的很随意,诸如是不是?对不对?正确不正确?是吧?对吗?其实是讲课的一种口头语,或者是对自己思维停顿的缓冲,学生的回答也几乎是同步异口同声,不假思索,不经过大脑,纯属假问题,实为无效时间。有的教师问的问题不具体,不明确,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概括和评价,学生不置可否。有的教师所提问题没有价值,没有在关键处设问,该提问的不提问,不该提问的却提问。有些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答不上来后便自己包办代替,实为自问自答,丧失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良好契机。二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热热闹闹并非思维活跃。有些问题本来很简单,没有合作讨论解决的价值,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宝贵的课堂时间被浪费。有些问题太难或者大而无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再就是对学生展示环节缺少强化训练,表达不流畅,语言不洪亮,造成无效时间。
(7)、教材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教材与资料,教材与习题的关系处理不太妥当。很多师生都存有这样的认识,认为教辅资料上对知识点的分析比课本上要透彻和深入,交待的注意事项也全面,因而更愿意看资料上的知识梳理。也有的师生认为,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要靠练习题去深化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理的清、记得牢,所以热衷于用题目取代课本。其实不然。教材是物理知识的本源所在,它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也是最为系统和科学准确的,它是物理智慧的生发地,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参考,资料和练习题只能作为辅助而不能作为复习的主体,一轮复习必需重视学生对教材的认真研读,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
(8)、作业布置随意性大,针对性差
一轮复习确定一本资料作为核心材料是必要的,但要做到合理使用。其中的练习题必须经过筛选后再布置给学生去做,而不能笼统地布置从第几页做到第几页。有些题难度不适合一轮做,有些题有错误,有些题重复,浪费学生宝贵时间,增加学生负担,效率不高。有的布置作业太多,且不作分层要求,学生做不完,产生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学习的信心。
(9)、教学信息反馈差,针对性、高效性难以保证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是单向传输式的,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及思维表达,不知道学生的思维障碍和知识疑惑,讲不到点子上,触不到学生的病根,解决不了学生的真问题。对学生课堂练习,没有展示其解题过程的习惯,对其中的典型错误仅凭经验判断,缺乏针对性,没有让学生幡然猛醒的警示效果。对学生的课后练习,甚至单元过关,只布置不批阅,满足于公布答案或统一讲解,对学生的知识缺陷情况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状况缺少把握,教学粗放盲目,难见优质高效。
(10)、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
一是课堂语言欠推敲,造成语言不严密、不严谨,说话随意性大,教学废话多,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对学生理解知识也造成一定干扰。二是课堂语言枯燥乏味,缺乏引导性、启发性、感染力,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压抑,导致一部分学生索性自修。三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准,找不到课堂用力的着力点,导致重点不突出,高耗低效。四是对高考试题、考试说明缺少研究,教学随意性大,凭经验教学,使复习效果及效率大打折扣。
4、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1)明确第二轮复习的三大任务:
将知识结构化——带领学生将书读薄。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知识只有结构化,学生才能有效的提取知识信息。要善于抓住主干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联系将教材中不同地方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能力提升——提高学生运用各部分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重要方法、重点题型进行强化训练,发挥思维定势的正面作用;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面对新情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进行学科方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应试指导——加强审题、解题指导,纠正不良解题习惯,进行规范答题训练,确保会做的题不丢分(完整做对);充分利用试卷讲评课进行应试策略指导,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提高得分能力。
(2)创新专题设计,立足高考题型,实施模块复习
传统的二轮专题复习模式,侧重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是没有直接着眼高考题,或者说没有把培养学生会做高考题的最终目标渗透进去,而是把它作为三轮的任务来实现,而三轮的时间更少,根本练不出能力和技巧。同时,二轮复习内容上还是一切又从头讲起,很容易把应该深一个层次的复习变成了简单的重复,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会是学生感到是在炒现饭.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专题复习实效
加强复习课与习题课、讲评课的研究,力争堂堂是精品!
5、复习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计划性与目标性(精打细算 堂堂有任务)
(2)、精选、精编例题与习题(关键) 难度 、考查方式类高考
(3)、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复习(根本) 不脱离题
(4)、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主阵地)
(5)、精讲
讲规律、讲方法、讲思路、讲技巧、讲审题、讲规范、讲易错点、讲易混点、讲易忘点
(6)、复习内容应低起点,高落点(一览众山小)
(7)、边缘生题型达标(最后机会、最佳方式 ) 目前学生情绪高涨
(8)、合理安排理综训练(不要冲淡单科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