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生物教研组大组公开课活动(二)

[日期:2012-03-06] 来源:生物教研组  作者: [字体: ]

32第六节,生物教研王梅老师在高一十四班执教了一节大组公开课。分管生物学科的副校长李宁同志、全体生物老师参加了听课活动,并与第七节课在五楼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评课。

王梅老师执教的是一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的新授课。本节课是在学科分管领导副校长李宁同志所提出的“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通过生活知识讲解教学内容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学生理解知识”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校提出的低重心运行的理念下;贯穿了生物教研组立项课题-《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研究》的“高效意识”,在以上三种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研磨而成。

   副校长李宁同志及所有听课老师对王梅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共同讨论了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几个细节问题。

刘玉珍老师认为:

老师的这节课是经过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的。精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精彩的导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疾病入手,引出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②、资料分析部分的恰当处理:促胰液素的发现部分较难处理,老师通过层层设问,循循善诱,学生比较容易得出了正确结论。最值得一提的是此处老师巧妙地引入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有效地突破了本节难点

③、发挥学生主体,有效解决重点。血糖平衡的调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操作,看似简单的活动,达到的效果却不一般。之后让学生自主构建血糖平衡模型,提高了学生自主归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

总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特别值得学习。

石学臣老师认为

这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导入简练扼要。其中以下几点尤为突出:

①、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②、科学史资料分析比较难处理,老师采取课下导学案预习,课上启发诱导的方式,尤其是问题的设计,贴切到位,循循善诱,从结果到结论,处理恰当。

③、模型建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落实,启发学生更好地去思考。

④、针对学生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讲解,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部位分别是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而不能笼统地说成胰腺。

李玲老师认为:

     整堂课高效、实效,其中几点尤为精彩。

第一、几处过渡语,精炼到位。例如:新课导入环节,通过几种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引出激素后,接着一句话“同学们知道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是什么吗”顺利转入第一部分内容:促胰液素的发现。

第二,血糖平衡模型的建立过程,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这部分内容的突破中,有两个小高潮。第一次是老师设置了学生活动,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上台展示等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身在其中,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第二次是学生活动后,安排学生用不同图形方式创建血糖平衡模型,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解说。台上学生认真展示,台下学生评价热烈,整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达到高潮。

南淑婷老师:

 

本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动手动脑,重难点处理得当,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

 

陈燕老师的评价:

老师参加了周四高一的生物集体备课,亲自体会到了老师对这节课课前所付出的心血,这节课同时也是高一生物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谓准备充分,上的精彩。

①首先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明朗,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认知规律。

②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体现了老师对学情的研究非常透彻。不只是注重如何教?更加关注如何让学生会。

③对教材知识处理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方式恰到好处。

④很好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质疑、讨论、动手、总结等不同方式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⑤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相当默契。

   另外陈老师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①为更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让其他学生作出评价,甚至提出不同观点。

   ②对开展的活动,最好在活动前把要求一次给学生交代清楚。

副校长李宁同志更是高屋建瓴,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在活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学生利用扑克牌模拟吃饭后与运动后血糖的变化,吃饭后,血糖升高,甲学生加上两张扑克牌,代表血糖升高了0.2gL,这时,乙学生出示绿卡,也就是胰岛素卡,丙学生然后把两张扑克牌由正面翻到背面,代表血糖转变成肝糖原储存起来了,乙学生出示胰岛素卡时,是不是应该把胰岛素卡放到血糖上,也就是原来正面朝上的扑克牌上,然后与扑克牌一起翻转过来,代表是胰岛素促使血糖转变为糖原储存起来了?当运动后,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促使糖原转变成葡萄糖,是不是也应该把胰高血糖素卡放到原来储存的糖原上,然后与糖原一起翻转过来?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这两种激素的作用。

②、学生模拟完后,老师可以接着延伸,告诉学生,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时,这时食物消化后被吸收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就不能被转变为糖原,在血液中的含量会越来越高,这时人就会出现糖尿,就会得糖尿病。老师用累加扑克牌的方式予以表示,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糖尿病是怎么回事了。就不用给学生再单独介绍糖尿病,讲糖尿病的“三多一少”了,这也得需要一定的时间。

王梅的自我教学反思:

首先感谢副校长李宁同志对我生物教学的关心与指导。副校长李宁同志的精彩点评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很大的启发:一是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对学生的活动要及时引导和点评,充分利用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建构知识,准确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巧点拨,妙引导,因势利导将知识引入深化。

其次,能够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与陈燕、李玲、南淑婷等老师在周四的集体备课中的磨课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感谢。

这节课的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用激素失调引发的疾病导入课题(从生活入手,激发兴趣→难点:第一种激素的发现(设计问题,层层推进)→重点: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突破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认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认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学生动手模拟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学生建构血糖平衡调节过程模式图→课堂小结,学有所获)

在讲授《通过激素的调节》过程中,我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问题引导与活动建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我由巨人症、侏儒、肢端肥大症、呆小症、甲亢、糖尿病等常见的激素分泌失调导致的疾病入手,通过马拉松运动员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能跑多久的问题开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所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乐于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二是重视模型建构,突出知识产生的过程。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成为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由此,在本节课中,我先请学生阐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再通过模型建构来验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分析,并请学生上台表演和模拟饭后的反应和运动时的反应,而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台上同学的模拟过程,思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血糖之间的关系,最终建构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了以下知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也使学生懂得模型建构在学习中的意义,而这方面的收获不亚于知识的获得,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不足方面:

一、对模型建构活动的应用不够深入,反映在我在备课方面还是不够充分。

课堂活动设计应始于教材知识,止于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拓展课堂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及认知领域不断提升。评课时,李校长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这一问题,使我的课堂设计思路豁然清晰。今后我要继续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把“用最有效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二、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不够到位。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没有用到恰当处:对于回答好的学生喜形于色,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卡”住时,缺少必要的启示、点拨;对于回答差的同学基本上简单化处理,让其坐下了事,缺少激励与鞭策。其次对于学生建构的模型的点评也不是很透彻,没有及时指出学生在模型建构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方面没有及时指出并予以积极肯定。

三、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研究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进一步精炼教学语言,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

虽然领导和各位老师对我的这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课前我也对这节课做了用心设计,但是自我反思还是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是李校长对我的用心指导,使我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学习新理念与新要求,研究学生,积极探索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同成长,共提高。

    总之,通过这样扎实的教研活动,真正发挥了集体智慧和力量;通过这样的活动,取他人之长,反思教学,真正推进学科教学。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