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精心准备,4月10日上午第二节,高妙丽老师在全校范围内出示新授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王校长等学校领导莅临指导,课后进行了评课活动。
王校长认为,本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精彩,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有了骄傲的资本,展示了较好的智慧。王校长建议在课堂内容推进过程中要勇于打破常规教法,以学生上课初的历史小论文为引子,引出新政的背景、内容、影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最后以“穿越剧”结束;教师要肯定学生展示的成果,关注课堂生成,关注每个学生回答的结论。
副校长靳启华同志同样肯定了课堂的精彩,认为学生表现得非常自信,发挥得非常完美。建议在学生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打断其思路,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注重课堂生成,有些探讨的问题可放到课堂上解决。靳校长还就分组合作问题与我们进一步交流,肯定了高一历史组的做法。
副校长张庆军同志认为课堂遵循了“个体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精讲点拨”的基本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基础知识得以拓展,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展示的知识体系形式多样,形象直观。学生表演的“穿越剧”体现了创新,深入挖掘了教材知识,灵活地对知识进行了迁移,且涉及热点问题。不足:过渡衔接要自然,学生展示的时间过短,学思探究处理得太快。
教务处主任邵秀贞同志先是谈到了本学期开学初历史组的探索和努力,再次重申了改变课堂模式的必要性,认为本节课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指出了课堂中“小论文”、“穿越剧”的展示等亮点,肯定了分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赞扬了学生精心的准备、教师的科学引导,并感谢高老师的精彩展示。
高一级部主任巩玉兵同志认为本节课非常成功。立足于历史学科“容量大”、“知识碎”等特点,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预习到位,知识前后联系紧密,注重落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到位,体现了动态生成。建议:在学生出现问题如说得较快、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提醒,探究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学生的参与面应更广一些。
高二级部陈长征主任认为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观念和理念的更新,双主体结合较好。既注重了课堂的学习,又体现了课堂的延伸。高度赞扬了高一学生较高的历史素养,并指出这与教师的长期不懈的培养有关系。教师的指导、引导恰到好处,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建议:题目要按课本展示;在危机出现,到提出对策,到最后解决、达成的过程中要体现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展示体现了高老师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深的学科素养,同时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感谢学校领导对历史学科的关注和引导,感谢张副校长和邵主任在本课准备期间的全程跟踪和指导。在课堂教学改进的道路上,高老师和历史组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仅仅是个开始,我们将按照学校教务处、教科所等部门关于教育教学和课堂改进的基本思路和要求,遵循王主席提出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原则,完善课堂各环节,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让历史课堂的精彩不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