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准备
1、明确“衔接课”的内涵。 在大家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所谓“初高中衔接课”之“衔接”,它的内涵有三:一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在外力作用下,要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变,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换,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从“衔接”这个语意上说,这是强调“学生”的意味。另一方面,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新的教师,这些他们将要面对的教师具有鲜明的学段色彩。从“衔接”这个语意上说,这是强调“教师”的意味。此外,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内容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初高中衔接课还有一层含义指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2、挖掘主干知识。经大家讨论,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基本特征、内容及影响。其中基本特征、内容及影响需要重点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是难点。
3、寻找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大家认为秦中央集权制确立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郡县制、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秦统一六国的措施等知识是本课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点。
4、渗透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高中历史学习的乐趣,自然地接受新知。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思维能力。
5、制定合理的导学案。学案主要分三部分: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问题导引)、课内探究案(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当堂解决)、训练案(当堂解决,落实堂堂清)。此外,“我的疑问”处,学生可在预习时质疑;“构建知识树”让学生逐步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掌握每一课的主干知识,明确重点内容。
二、课堂实施过程
1、问题式导入——设问 :分封制下分封对象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回答对者加一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是因为分封制的消极影响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局面。这种局面是怎样结束的,统治者将会采取怎样的政治制度来巩固庞大的帝国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
2、小组合作学习——限时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然后小组组长展示答案,小组互评,同时教师点拨完善答案,进行教师评价(表现好的小组加分)。
3、自主学习——依据教材内容学生自主总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析归纳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之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学生的个人表现计入小组评价)。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课内探究案”,教师及时评价并适时的进行点拨(表现好的组加分)。
5、师生合作突破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6、课堂小结,构建知识树,完成“训练案”——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庞大帝国的统治。事实上秦始皇还在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交通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学生根据初中所学自然说出其它方面的措施)。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所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封建帝王所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我们下节课将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两分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明确本课重点知识。然后完成“训练案”。
三、课后评课
参与这次听课的领导及老师主要提出了以下意见与建议:
1、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的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继续坚持。在小组评价机制上可多想些办法。
2、初高中知识衔接自然,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思维能力。
3、学案使用合理、有效,要继续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
4、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听课。
5、在问题设计上再下些功夫,使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教师要进行说明。要低重心,抓主干知识,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