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周三下午第一节, 韩峰老师执教的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一节研讨课。参加听课的有学校领导张万泉副校长、全体化学组老师、还有部分其它学科老师。课后副校长张万泉及化学组老师及时进行了评课,老师们广泛的进行交流,现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从整节课看来,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基本环节完整,能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上课思路清晰,讲清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声音响亮,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实验操作顺利,效果良好。可见,韩老师为本节课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体现了一名年轻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教学素质。
第二、本节离子反应知识是高中化学主要内容,韩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电解质的电离知识和复分解反应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实验和微观分析来学习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原理,充分展示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先依靠实验作为探索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再提炼出概念性的知识点。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美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引导,争取让学生自己发掘和整理,提高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方法和习惯。实验时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都能活动起来,遇到不同情况时同学们大胆质疑,直到达成共识,得到认可。通过实验强化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特色。
第三、利用学案导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多启发,多讨论,多合作。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老师起引领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上的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很强,教学中及时安排针对性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整堂课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思考、动手、回答;学生能看懂、能理解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学,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体现了课堂改进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使用,无疑是成功的!
第四、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这又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课堂开始进行月总结评价,发放老师购买的笔记本和笔,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小组,对学生的成绩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与集体荣誉感。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韩老师还有些地方有待提高。集体备课需再强化、学案再细化,增加能力测试题;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组内互检、组内互查、现场达成更好;本节课的知识要求学生多练才能有效突破难点,应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训练,让书本平面的知识站起来,从学生的口中流出,走进学生的心里,并能见之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