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评价的“小变革”带来教学的“大效益”

[日期:2007-12-04] 来源:  作者:王文庆 [字体: ]

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另外,研究表明,在一个群体中优秀的成分大约占20%。这就意味着在传统(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评价体系下只有20%左右(少数)的学生满足了自身发展的“希望自己优秀”、“希望自己得到认可与重视”的需要,而80%左右(大多数)的学生成为评价的“失败者”。这是一种淘汰式的教育,评价的次数越多,程度越大,产生的失败者越多,这种评价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评价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基础,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通过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来促进评价的公平性,所谓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而提高分则是反映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引入基础分与提高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

近年来,我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常模参照系的基础上引入标准参照系,即在每次测试统计后,既表彰优秀的学生——鼓励冒尖,又表彰进步幅度大的学生——鼓励进步。我的做法是1、分数排名,选出优秀生准备表彰;2、计算平均分,即(a1+a2++an)/n3、计算比率,即ai/n(每个同学的成绩与平均分之比);4、计算率差,即将个体本次比率与上次的比率相减;5、按率差再排队,选出进步幅度大的准备表彰。每次测试后一般表扬优秀生30%左右,表扬进步生30%左右,去除两项重合的学生一般表扬面达到40%-50%。这种评价方式的核心在于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拓宽了表彰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值得说明的是,这种评价法简单易行,设计简单的程序就可以在电脑上快速生成。这一小小的评价变革带来了教学效益的较大变化,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个人原有的基础上),与其他人进行“平等的竞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由学会变为会学,好学,乐学。这种评价方式已成为近几年来我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重要“法宝”之一。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