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对“教学铺垫”的质疑

[日期:2010-03-24] 来源:  作者:王文庆 [字体: ]

我们都喜欢把课上的“顺畅”,为了达到顺畅的目的就要千方百计地进行教学的铺垫,力求通过层层铺垫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轻而易举地学会知识形成能力。“顺畅”的课确实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益,也确实让学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但我对顺畅的铺垫有我个人的看法。因为高考题不是通过层层铺垫设置的,到时候没有老师给你分析、铺垫怎么办?因为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很多事往往是突发的,到时候没有老师为你出谋献策怎么办?我认为教师过多的过细的所谓“层层铺垫”,有时候恰恰是在分割甚至扼杀学生的整体性的创造性的思维,夸张点说这样教出的学生可能只习惯于“一步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对过滥的层层铺垫,也要反对过细的层层铺垫。有的老师每个问题都要铺垫,比如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一节,教材在概念引出前设置了一个铺垫实例(混合糖果的定价问题),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又设置了两个铺垫,一是求三名同学的数学考试平均分(解决平均值),二是根据某人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计算模块成绩(解决加权平均值)。然后才过渡到教材上的实例,这样一来光课的引入就花去了15分钟,到后来重点问题(均值的应用特别是实际应用)只好草草收场。还有一位教师,在处理例题的时候铺垫过细。例题是利用二项分布的均值公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教材上只有一问,老师把它设计成四问:(1)这个实际问题符合哪个分布模型?(2)二项分布的均值怎么算?(3)有公式计算甲乙的均值;(4)在这次考试中甲乙可能的得分是多少?四问之间层层提高、循序渐进,处理起来真是挥洒自如。然而我认为这样做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本题的思维价值大打折扣,本来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结果变成一伸手就摘到了,学生得来容易体会就不会深刻。

因此,我认为,教学铺垫是一把双刃剑。要用但不可滥用,适可而止但不可过细。否则,就会切割整体思维,扼杀创新思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