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研,引领成长(之二)
2014/12/11 16:18:27
12月3日、4日,生物教研组张宁老师于高一六班执教一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郝庆松老师于高一十班执教一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研讨课暨新教师汇报课。12月10日生物组全体教师齐聚逸夫楼生物教研室进行了评课交流活动。之后,陈燕老师向生物组老师汇报了参加“国培计划(2014)”——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学习体会。
郝庆松老师的教学设计、反思、评价
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主要是两个出发点:一是紧追课堂改革的趋势和潮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且广泛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二是紧扣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把本门课程的知识以最具有本科特色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来。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本次汇报课中突出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通过不断的发问来引导学生加强思考,进而按照由浅到深的逻辑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二是体现生物作为自然学科的特点,加入探究实验的课堂演示。本节课要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来得出细胞呼吸有2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是由于这个探究实验持续时间比较长,达10个小时左右,因此无法当堂完成。于是我便把前期的实验设计、实验组装以及酵母培养等耗费大量时间的部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而我把这个过程拍成微视频,然后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堂上播放,从而把10个小时的实验压缩成了两分钟。这样既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又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思路和过程了然于胸。待学生看完微课之后,我又把他们做的实验原封不动地和盘托出,让学生上讲台上来,亲自动手,当场检验实验结果。这样的话,他们自己做实验,然后自己得出实验结果,不仅最具有说服力,也最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三是加强小组合作探究。这既体现在了课下每个小组对模型的制作,又体现在了课堂上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的各项活动。例如,在本节课中,班级里的6个小组首先利用课下时间制作完成“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模型,然后课上每个组里的学生一起合作,把有氧呼吸每个阶段发生的反应(主要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贴在模型的相应位置上,最后再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小组的作品。这个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他们在动手的同时也动脑去思考:每种物质应该贴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确定了以上三个大的教学特色后,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问题了,主要就是把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梳理好,组织好,表述好,然后以知识为载体来体现上面所说的教学特色。事实证明,具有这种教学特色的课堂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以及课下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他们对有氧呼吸这一高一生物最具难度的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理想的。
老师们的课堂评价
1.课堂改革深入人心。这是因为课堂改革把学生从之前被动的填鸭式教育中解放了出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还会像之前那么厌恶学习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2.老师角色的转变。课堂学习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并不代表老师的作用被降低了;相反,老师的作用更加重要了,因为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查缺补漏、指点迷津和强调重点。事实上,所谓的“降低”,只是老师一味说教的时间,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3.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小组合作探究已经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加以使用和推广。与此同时,我觉得对于理化生这些自然学科来说,还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多进行一些模型构建和实验探究。“纸上得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